东莞 - 光伏巨头前总经理股权纷争:七年辛劳换牢狱之灾,股权激励成空谈?
某知名光伏上市公司前总经理家属的举报迅速冲上热搜:
这件事本可妥善解决,何至于此?员工起诉前东家维权,前东家将总经理弄进监狱,双输。
这里不探讨职务侵占问题,从几个事实看:该总经理加入公司7年,年薪仅48.6万,显然这不是个特种兵。身为公司总经理+老员工,但持股仅万分之五,按当前市值仅2000万左右。
就这点股权,自2018年离职后一直无法兑现。这个高管,也太苦,而千亿市值公司的格局,未免有点小。
在两次起诉获胜的情况下,反落得个身陷囹圄,弱势方令人同情。有几个细节引人深思:
一、工商实名的股权激励,离职五年还无法兑现
实名股权卖不掉:涉事股权激励的持股平台持有上市公司1%股份,企查查可以看到,该总经理自15年即开始持股。虽然股份少得可怜,好歹是实名的。
该高管从2018年离职的3年后,在2021年才起诉要求持股平台将持有的42万股出售,并向其支付分红款,暂计共34.26万元。
这三年间双方肯定有沟通,据传与竞业禁止有关。但竞业禁止好解决,补偿到位,执行即可,拖着股份不让卖是个什么意思呢。
谁也不愿意去起诉自己的前东家,毕竟这个事不体面。可打工人讲究,等了三年才起诉,公司好像不讲究。
这不到0.5‰的股份,从2021年打官司到2023年,一审二审都胜诉,目前依然得不到解决。
问题是,股价每天都在变,董事长拖得起,十年还套不了现的可怜高管,却拖不起。这部分股权曾经值4000万,现在是2000万,扣完35%税是1300万,再拖几年呢?
背后玄机是,合伙企业里有限合伙人对平台股份没有处置权。该合伙平台的司法案件有12例,离职后起诉的高管不止一位。到底谁之过,显而易见。
甚至还能查到该持股平台起诉前员工,要求追回员工股份。本来别人也卖不掉,你甚至想抢回来。还好法院直接判该平台败诉,为法院叫好。强烈建议看看该平台的司法案件,太精彩了:
代持股份拒不归属:实名的尚且如此,还有部分代持的股权呢,想多了?
2017年董事长给了总经理一些股份,当时就很心机的签署代持协议,现在仲裁已经判下来,但拒不执行。
杭州仲裁委:酌情按照实际服务时间,裁决方红承享有40%的权益;要求罗XX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票扣税后支付给方红承,如未减持则以相应金额补偿。XX硅业表示,目前上述裁决处于执行阶段,罗XX已向法院提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
上市后批量化与员工起诉,这对公司后续招聘人才无疑是不利的。后面的人还会相信公司给的股权激励吗?
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尤其是后来的创业公司。股权激励本可降低公司现金流压力,这种案例出来,以后大家都要现金了。又或者,这才是公司的目的——打压竞争对手?让竞争对手疯狂烧钱。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多劳多得,公司与高管本是互相成就,是谁先打破了契约?这么说,做个特种兵好像也有点道理。毕竟,万一上市后被公司坑了呢。
二、别以为江浙沪讲规矩,到处都一样
离职股权激励的案子输了,董事长直接把前总经理弄进去。你以为这发生在北方?不,这事发生在浙江。
别简单地认为在江浙沪工作or创业,就可以高枕无忧,到处都有坑,需要一双慧眼。
巅峰市值三千亿的公司,起诉总经理居然用的是处理副产品中饱私囊、案值小几千万?如果真的想贪钱,采购油水可大多了。该副产品是污染物,做这个处理是违反环保要求,有法律风险的。
如果别人真的职务侵占赚了几千万,至于为了2000万股权激励和公司打三年官司吗?究竟有没有职务侵占,吃瓜人的眼光是雪亮的。
家属提到:该董事长用公司迁址威胁政府、干预司法。小爱不敢妄下结论,只能说,从迁址股东会公告后续临时撤销,可以看出此事非常蹊跷。
公司把迁址当儿戏,而上交所13号给该公司发函,这无疑又说明了什么。这些就交给读者自行判断了。
三、早有征兆:家族式管理结构,股权激励极少
公司由家族创立,这很正常,但后续能否引入职业经理人体系,这就是一个选择了。股权激励做得好,员工得到应有的激励,公司业务节节高,这就是华为成功的诀窍。
从该公司看,无疑在逆着华为的路走到另一个极致:公司6位执行董事,三位都是一家子,均都持有巨额股份。而看到上市前披露文件,几个高管持有的股份堪称可怜。
但至此水落石出,这位总经理最后身陷囹圄,毫不意外。期待当事人得到公平判决,毕竟和一个市值上千亿的巨无霸对抗,赢也是输。未来再想找份好工作,难了。
股权激励的起因都是好的,但结局是股份变现皆大欢喜,还是被公司弄进监狱,这就值得警惕了。
创始人如何让股权激励实现应有效果,打工人如何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维护,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