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 - 公司治理:外部治理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平衡艺术
公司治理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方式,很像手机的操作系统,如Android/iOS,它是一个企业的底层操作系统。
2001年,民事案由设定的与公司有关的纠纷为10种,2008年增加至22种,2011年扩大为25种,也就是今天我们从司法裁判文书上看到的25类与公司有关的纠纷。
《公司法》及司法实践不断调整,以期待更开放、更具包容力的法律;但企业的底层操作系统却墨守了十年,形成了明显的错位,而这十年的错位,导致公司今天出现的纠纷翻了老底儿也难以解决。
有意识的企业家会说,是工商局的错,必须用他们的模板才能让公司的各项程序顺利进行。
不要寄期望于工商系统的改革,即使它改革了,也更多的是为了2019年以后的企业。
十年的错位若结下苦果,还是自己的。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公司治理在预防和解决公司争议中的作用,希望能为客户、同行及其他参与者提供帮助,更好的理解公司治理,更好的发挥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
— 1 —
外部治理
从广义的角度看公司治理,除了前两篇文章所述的内部治理外,市场、外部制度和监管部门等也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
外部治理最主要的是市场对公司的治理,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企业家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
先说结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不存在完美的均衡点,一个公司以什么样的治理为主,需要看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条件。
毫无疑问,大多数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内部治理为主的,这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和《公司法》导向的环境决定的。
那么市场是如何实现对公司的治理呢?
① 产品市场对公司的治理:
企业所有者可以根据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的变化,发现问题,实现对公司及经营者的有效治理。
② 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治理:
主要是针对已挂牌或上市的股份公司,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为公司治理提供了信息。比如,资本市场的兼并、破产以及恶意收购和接管对经营者形成压力,推动企业更换经理人等。
③ 经理人市场对公司的治理:
如果一个经理人把企业经营得很好,自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相反,如果他把企业搞垮了,也会失去工作。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天然的把经理人分出层次,并形成不同等级的薪酬,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迫使经理人在公司有所作为。
经理人市场不是说企业如何选人,而是经理人市场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聘任一个好的经营者,但我国目前的经理人市场不健全。
④ 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的治理:
公司控制权市场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具有控制权地位的股权或表决权,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而相互竞争的市场。
简言之,公司控制权市场如董事会决策权的竞争、收购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从而控制目标公司等,这些行为起到自动约束经营者的作用。万科控制权的争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股权故事│万科股权的演化。
— 2 —
激励和约束
需要调整公司治理的客户常说:能不能给我们做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俨然家喻户晓。企业要不要做激励,首先不能因为它火就认为它好,我们首先要明白激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太火的东西容易一叶障目。
从理论上讲,公司治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代理问题。代理问题的一个前提是企业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形态,即公司的股东不参与经营,而委托经理人经营公司,从而可能导致经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不兼容,出现经营者侵害股东利益的问题。
理论不能脱离实践。
在我们的客户中,绝大多数股东既是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又是公司的所有者,所以上述问题只能理论性的存在于双重身份的股东自身,与实际不符。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的公司治理依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显然,激励和约束本身就是矛盾性的存在,两者度的把握与机制有效性直接相关。
如果激励和约束不对称,比如激励过重而约束不足,强调约束而忽视激励,或者名为激励而实为约束,均不会产生正向效果。
— 3—
激励
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指激发人动机的心理指向和过程,即主体在某种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刺激作用下,保持满足、渴望、兴奋、专注的行为状态。
激励的条件有三个:
① 个人的努力得到组织的认可
② 个人的绩效得到适当的奖励
③ 奖励能有效的满足个人需要
激励机制的内含。
激励机制是一种激励相容机制,激励相容是将自利的个人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统一起来,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达到其他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达到的目标。
一句话: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给予你一种奖励让你去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我给你设定一种事前惩罚不让你做。
激励机制,就是改变主体的行为结构。
只有股权激励吗?
显然不是,股权也不一定能满足个人需要:工作绩效好的,可以调整到更理想的岗位去工作,这是激励;学习能力强的,可以给予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报销一定费用,这是激励;喜欢旅游的,可以安排更多的休假享受旅游的快乐,这也是激励。